汽车工程学院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1、专业简介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面向我国未来能源战略调整及储能行业的发展需求,依托武汉理工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建设的新兴交叉专业,融合了储能材料与器件、汽车新能源技术、能源系统工程、能源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方向的背景,将储能科学知识与汽车新能源技术相融合,是适应新兴战略产业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专业。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科教融合、理工融合、产学融合为特征,以新工科人才培养为导向,培养我国储能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建立国际协同、科教协同、行业协同的卓越储能领域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国家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需求。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为目标,培养掌握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把握储能技术(汽车新能源技术)国际前沿发展动态,能够在储能科学与工程领域,从事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装备、电力系统、电池等涉及储能材料、器件与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具备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能够适应未来新能源汽车及各种储能产业领域的需求。
核心课程:储能原理、车用动力系统原理、控制工程基础、储能材料基础、储能系统安全管理、材料科学基础、电化学基础、物理化学、流体动力学基础、工程热力学、传热学。
特色课程:电池及其管理系统、储能系统与应用、燃料电池基础、氢能技术、车网协同互动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概论。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燃料电池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实践教学平台,融合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以及电气工程等多个学科方向的优势师资力量,是武汉理工大学大学重点规划建设交叉融合的专业之一。该专业拥有国内五个国际汽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PACE”中心、全球顶尖汽车动力系统研发机构“Ricardo”培训中心,建有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1个、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基地6个,为本专业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其支撑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
该专业始终坚持以特色创优势,紧跟世界储能技术发展前沿,紧贴国家能源战略及储能系统发展需求。整合全校包括能源、材料、化学、机械、电气等在内的众多学科教学和科研资源,为学生培养提供坚实的师资保障。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技能的专家学者来校兼职授课,建立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教育创新模式。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产学研协作办学,目前,学院已跟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理工氢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起了人才培养、毕业就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同推进储能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培养特色:
(1)紧贴国家能源战略,系统培养储能产业人才
本专业围绕国家能源结构转型的重大需求,不断优化专业人才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在电化学储能系统、氢储能与燃料电池技术领域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突出的适应国家储能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
(2)课内课外紧密结合,有效支撑储能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储能产业特色优势,依托“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梦工场”、“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烽火富华电气有限责任公司”等多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人才联合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通过重大项目承接、科研反哺教学,实现科教协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支撑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1)就业情况:
主要就业方向:
1)新能源汽车领域:动力电池储能技术、充换电技术;燃料电池和动力电池的制造及应用;制氢、储氢、用氢技术。
2)储能技术领域:储能材料、器件与装备系统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管理。
3)新能源领域:电力集团,储能电站的规划、设计及运行管理等。
(2)知名企业:比亚迪、上汽通用五菱、陕西汽车集团、宇通、岚图汽车、徐工集团、中石油、华能、中广核、时代一汽、阳光电源、保隆科技等。
(3)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以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