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工程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介绍
车辆工程
1、专业简介
车辆工程专业是融合机械、能源、材料、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控制、计算机等多学科领域知识,研究和解决道路车辆、轨道车辆、军用车辆、工程车辆、农用车辆、低空载具、水陆两栖汽车等运载工具在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试验检测、运行管理等方面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宽口径综合性专业。
车辆工程专业面向的主体行业——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科技创新和国防安全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面向的工业产品——各类运载工具(车辆、低空载具等),是高新技术的结晶和新成果的载体。随着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专业应用已拓展至新能源、互联网、移动通讯、低空技术等新兴领域。
2、专业培养方案
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汽车产业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材料和信息科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具有较强创新精神、突出实践能力和宽广国际视野,并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的汽车行业领军人才。
主要专业方向有:整车集成与底盘控制、车身工程与智能制造、智能汽车与汽车电子、飞行汽车与低空技术、智能网联汽车(卓越工程师班)、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国际班)。
核心课程:工程图学、理论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车用人工智能技术。
特色课程:汽车工程项目管理、车辆控制理论、新能源汽车结构与原理、数据结构与算法、汽车性能仿真与评价、汽车轻量化技术、汽车智能制造系统及机器人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概论、智能汽车环境感知技术、智能汽车规划与控制、赛车设计与制造、飞行汽车导论。
3、专业特色与优势
专业实力:武汉理工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立并连续60余年开办车辆工程专业的高校之一。车辆工程专业是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首批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车辆工程专业所在学科是原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是武汉理工大学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优势学科之一。该专业教学团队是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专任教师共76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37人,获博士学位比例达96%,有留学经历比例达55%。专业拥有国内五个国际汽车人才培养基地之一的“PACE”中心、全球顶尖汽车动力系统研发机构“Ricardo”培训中心,建有国家级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1个、新能源汽车科学与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省部级科研基地6个,湖北高校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2个,为本专业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支撑。专业教师承担了大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等,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多年来该专业为中国汽车领域培养了近2万名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发展沿革
培养特色:
(1)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强
以建设系列“一流智慧课程”为抓手,加强学科前沿类、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推动“课堂AI革命”;搭建“三步递进、三层提升”的实践教学与工程创新训练平台,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自主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成果突出,近3年获科技创新竞赛国家级奖励超过200人次,为武汉理工大学居全国学科竞赛排名前列做出突出贡献。
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比赛成果斐然
(2)围绕汽车“五化”趋势,培养体系覆盖全
面向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网联化、共享化”等发展新趋势创新专业架构,构建了包括设计、制造、试验、再制造的汽车产业链关键技术领域并涵盖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智能汽车、低空技术等行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培养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
奖3项,湖北教学成果奖9项。
人才培养与教学成果奖
(3)有效支撑产业发展,就业拓展空间大
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主要以学校汽车行业董事会单位为依托,建立了20余个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通过重大项目承接、科研反哺教学、基地联合共建,实现科教协同、行业协同育人。培养的卓越人才全面覆盖国内各汽车企业,成为企业的领军人才及骨干力量,有效支撑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行业共建与校企合作
4、学生毕业发展情况
就业情况:本科生毕业5年后,90%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取得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或进入中层及以上管理岗位超过80%。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评价优秀率超过80%。202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6.57%。
单位性质:国有企业就业占比33.3%,合资企业就业占比22.7%,民营及其他企业就业占比44%。
地域流向:就业地域主要流向上广东省、湖北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其中武汉市就业人数最多,占比26.67%。
行业分布: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汽车行业,占比83.5%。面向世界500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业比例为75.3%。
知名企业:华为、一汽大众、东风技术中心、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中国重汽、广汽丰田、广汽本田、广汽新能源、北京现代、北京奔驰、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汇川技术、吉利汽车、比亚迪汽车、特斯拉、蔚来汽车、博世、法士特等。
升学与出国(境)情况:2024届毕业生升学与出国(境)共153人,其中国内升学136人,占比54.62%,出国(境)17人,占比6.83%。免试推荐研究生比例为25.22%。
国内升学去向:主要进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天津大学及武汉理工大学等“双一流计划”建设高校深造。
出国(境)去向:主要前往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际化交流和深造高校包括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哥伦比亚大学、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华盛顿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伯明翰大学、曼彻斯特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斯图加特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悉尼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千叶大学等。
优秀学生代表:
宋磊,车辆工程专业1803班学生,中共党员,平均学分绩点4.491。曾两次获得国家奖学金,并获得卓越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标兵、五四奖章、校三好学生、勤奋好学先进个人等荣誉及称号;获得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数学竞赛二等奖等奖项。保送至清华大学。
龚岚清,车辆工程专业1904班学生,中共党员,平均学分绩点4.298。曾获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及称号;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湖北赛区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赛省一等奖。保送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王雨珩,车辆工程专业2004班学生,共青团员,平均学分绩点4.394。曾获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标兵、校三好学生、勤奋好学先进个人等荣誉及称号;获得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等奖项。已保送至北京理工大学。
俞子睿,车辆工程专业gcgj2101班学生,中共党员,平均学分绩点4.222。曾获国家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标兵等荣誉及称号;担任学生支部副书记,无人方程式赛车队副队长;获大学生无人方程式大赛全国三等奖,第十四届铸造工艺设计赛事全国三等奖等奖项。现已保送至同济大学。
杰出校友代表:
贺恭,本专业1967届毕业生,原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原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原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华电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
刘启明,本专业1986届毕业生,原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董事、执行副总经理,现任上汽集团高级技术顾问。
袁智军,本专业1987届毕业生,现任五菱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林程,本专业1992届毕业生,北京理工大学特聘教授,车辆学科专业责任教授,现任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陈雪峰,本专业1999届毕业生,现任新亚科技全球CEO,曾任法拉第未来(FF)全球CEO,奇瑞捷豹路虎执行副总裁。
吕辰,本专业2010届毕业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自动驾驶与人机系统实验室主任,兼任能源研究院未来交通技术方向主任。
刘晓辉,本专业2014届毕业生,创立比博斯特(上海)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CEO,中国智能底盘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