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武汉理工大学“飞驰青春”汽车文化志愿服务队于荆门市周集村顺利开展“妙手生花,魔力童心”奇趣魔术课活动
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魔术艺术的兴趣,增进志愿者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7月31日下午,武汉理工大学“飞驰青春”汽车文化志愿服务队与荆门市石牌镇周集村携手,共同开展了以“妙手生花,魔力童心”为主题的奇趣魔术课活动,为乡村教育注入了一股充满奇幻色彩的新活力。活动由志愿者唐浩轩组织策划,志愿者陈哲协助,周集村的同学们踊跃参与其中。
筹备阶段,志愿者唐浩轩充分领会了村委会提出的“乡村学生缺乏多元素质拓展课程”的意见,结合学生兴趣,精心设计了趣味性、参与性兼具的魔术教学方案,并准备了丰富的教学教具,为课程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唐浩轩志愿者化身“魔法导师”,以一段精彩绝伦的魔术表演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目光。表演结束后,唐浩轩并没有急于揭开魔术的秘密,而是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孩子们介绍了魔术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类型魔术的特点。他讲述了魔术从古老的神秘仪式逐渐演变为如今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形式的过程,让孩子们了解到魔术背后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在讲解魔术表演技巧时,唐浩轩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先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各种魔术手法的基本原理,如手法魔术中的“双翻”“假切”,道具魔术中的机关设计等。针对高年级学生,教学采用“示范演绎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模式,从基础手法到完整表演流程,志愿者现场演示经典魔术,并逐步拆解技巧,帮助学生掌握舞台表现力和动手能力。
低年级教学则更注重趣味引导,唐浩轩志愿者通过互动小游戏和简易道具演示,带领同学们亲身参与一些容易上手的魔术小表演,极大地提升了课堂参与感与成就感。每当学生成功完成一个魔术表演,现场便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课堂氛围轻松活跃。
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地理解魔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唐浩轩志愿者巧妙地将物理、化学等学科知识融入其中。在讲解“消失的水”魔术时,他向孩子们解释了化学中物质溶解和蒸发的原理;在展示“悬浮的乒乓球”魔术时,又引入了物理中空气流速与压力的关系等知识。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魔术并非神秘莫测的魔法,而是有科学依据的,更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
本次“妙手生花,魔力童心”奇趣魔术课主题实践活动,以魔术为载体,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展了他们的动手与表达能力,培养了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更为志愿服务队与周集村同学们搭建起双向互动的交流平台,实现了寓教于乐的良好效果。
武汉理工大学“飞驰青春”志愿服务队在探索乡村小学素质教育创新路径上的积极担当。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支教的初心与使命,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未来,服务队将继续秉持初心,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与内容,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课程。
(供稿:卢烁 摄影:谭冬辉 樊世发 编审:郑晓雪 终审:蔡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