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视窗

【卓越远航|社会实践】武汉理工大学 “飞驰青春” 志愿服务队三年深耕,荆门市石牌镇周集村暑期实践活动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2025-08-15    

2022年盛夏起,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周集村的田间地头与教室课堂,便多了一群青春身影 —— 武汉理工大学的支教团队。三年时光沉淀,这支队伍从最初以军事素养课程为特色的 “向太阳” 志愿服务队,逐步转型为如今聚焦汽车文化与多元实践的 “飞驰青春” 志愿服务队。20257,他们再度如约而至,以15天的暑期实践,将知识、爱心与专业特色融入乡村土地,为周集村的夏天续写温暖篇章,也让 “连续三年坚守、持续迭代服务” 的初心愈发清晰。

回溯支教初心,2022年的首次相遇是故事的起点。彼时,退役军人大学生组成的 “向太阳” 志愿服务队,带着军人的严谨与热忱,为周集村孩子开设队列训练、军体拳等军事素养课程,让自律与坚韧的种子在孩子心中萌芽。但课下,孩子们围着志愿者追问 “汽车为啥能跑”“飞机怎么飞向蓝天” 的场景,让队员严少阳深受触动 —— 乡村孩子对科技与未知的渴望,需要更贴合需求的知识供给。这次经历,不仅让 “持续服务周集村” 的想法扎根,更推动团队开始探索 “从基础陪伴到特色赋能” 的转型方向,为后续 “飞驰青春” 的品牌化发展埋下伏笔。

座谈纪事一封来自武汉理工的暖心邀约

   81日,“飞驰青春” 汽车文化志愿服务队在周集村村委会召开支教工作座谈会,汽车学院团委书记吴疆老师24级辅导员郑晓雪老师12名志愿者齐聚一堂,以细致筹备筑牢支教根基。

吴疆老师将 “安全与后勤” 置于首位,从住宿卫生、集体餐饮的卫生保障,到物资采购的性价比把控,再到外出调研的出行安全规范,逐一细化要求。“夏季蚊虫多,每个人都要备好防蚊液与急救包;课余活动不能脱离监管,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始终在线。” 他强调,后勤是支教顺利推进的 “压舱石”,唯有细节到位,才能让服务更安心。

郑晓雪老师则结合乡村教育需求与团队特色,提出 “以专业赋能成长” 的思路:“队员们不仅有青春活力,更有汽车专业相关的知识储备,要把这份优势用起来 —— 既能通过趣味课程帮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也能借汽车文化、科技科普拓宽他们的视野,让支教不止于‘陪伴’,更在于‘启发’。

会上,志愿者们围绕支教工作各环节进行探讨,从课程的设计与优化,到后勤保障的细节安排,再到队伍人员的合理分工,都进行了细致交流,为后续支教工作的有序开展做好准备,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课堂纪事:四封来自“飞驰青春”的成长邀约

在周集村的教室里,志愿者们以 “特色课程” 为笔,为孩子们写下四封充满惊喜的 “成长邀约”,而汽车文化的思维与科技探索的理念,悄然融入每一堂课的细节里。

苍穹之约”—— 在飞机模型里触摸飞行梦想729日,“机翼升力” 不再是课本里的抽象概念。志愿者用动画短片拆解 “飞机为什么能飞” 的原理,再将木质飞机模型零件分发到孩子们手中,手把手教他们拼接机身、调试螺旋桨平衡。当指尖转动螺旋桨,“小战机” 顺着桌面滑向窗边的阳光,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比稻田上空的云絮更灵动 —— 这不仅是一次手工课,更是用科技启蒙,让 “飞向蓝天” 的梦想有了具体的模样。

歌声之约”—— 在旋律里种下勇敢的种子730日,《送你一朵小红花》的旋律在教室响起。志愿者没有只教唱歌,更讲述了创作者赵英俊与病魔抗争的坚韧,以及电影里普通人守望相助的温暖故事。“每一朵小红花,都送给勇敢的人。” 志愿者的歌声裹着暖意,孩子们轻声跟唱时,原本羞涩的脸庞渐渐绽开笑容。这堂课,用音乐传递情感,让 “勇敢” 与 “自信” 顺着歌声,悄悄住进孩子心里。

魔法之约”—— 在魔术里解锁科学密码731日,志愿者化身 “魔法导师”,用一场神奇的魔术表演点燃课堂氛围。但 “魔法” 的真相并非神秘 ——“消失的水” 是因为食盐溶解,“悬浮的乒乓球” 依托空气流速原理。志愿者一步步拆解手法,让低年级孩子用简易道具变出 “小奇迹”,让高年级学生分析背后的科学逻辑。当掌声与惊叹声响起,孩子们终于明白:“原来魔术不是骗术,是藏在生活里的科学谜题!

自然之约”—— 在夏日风物里读懂生活智慧84日,课堂搬到了阳光下。志愿者把西瓜的药用价值、彩虹的折射原理、蚊子的 “寻人” 奥秘(体温与气味),甚至中暑急救的步骤,都融进蝉鸣与树荫的场景里:用彩虹糖在盘子里调出 “彩虹漩涡”,直观感受光的折射;模拟 “同伴中暑” 场景,手把手教彼此按压穴位、补充水分;还用 “早烧不出门,晚烧行千里” 的民谚,串联起火烧云的气象知识。寻常的夏日光景,成了最生动的课本,让孩子们懂得:“原来生活的每一处,都藏着自然的悄悄话。”

田间纪事:一封来自“飞驰青春”的助农邀约

支教不止于课堂,更要走进乡村的生产生活。85日,队长唐浩轩带领队员,携手湖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负责人,顶着正午烈日走进田间地头,与农户一同体验农忙。指尖翻飞间,饱满的花生从泥土里被拔出;合力协作中,散落的玉米秸秆被捆扎整齐。汗水浸湿志愿者的衣服,却让他们真切感受到 “暑热天农忙强度大、农时紧迫缺人手” 的乡村难题。

服务乡村不能只解一时之急,更要找准需求根系,既要补生产短板,也要挖文化价值”,志愿者在沾满泥土的劳作中总结实况,计划依托高校知识力量,从当下的农忙支援,延伸到后续为乡村设计生产助力方案、挖掘本土文化内涵,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让志愿帮扶真正接乡土、贴民心。

15天的实践时光,在忙碌与充实中悄然落幕。志愿者们在周集村留下的,不仅是课堂上的欢声笑语、田埂间的汗水印记,更有对乡村振兴的深度思考与长远期许。对于队员们而言,这段经历是青春里浓墨重彩的一笔 —— 它让他们走出校园,真正读懂乡村的需求与潜力;更让他们明白,“服务社会” 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以专业为翼、以坚守为基,用实际行动为他人带去温暖。

未来,“飞驰青春” 志愿服务队将带着这份在周集村凝聚的实践力量,继续迭代服务模式、深耕专业特色 —— 既延续 “三年坚守” 的初心,更探索 “汽车文化+乡村需求” 的新路径。相信这群年轻人,会在更多需要的地方,以青春之名践行使命,让知识的光芒与奉献的温暖,在更广阔的天地间闪耀。

(供稿:叶云帆 摄影:樊世发 编审:郑晓雪 终审:蔡春)

  

汽车学院微平台

更多

下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