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友会 > 校友文化

《校友纵横 闪访速递》第十六期--汪新云

发布时间:2019-02-26    
 

 

汪新云

 

 

1996-2000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

2000-2003 武汉理工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2003-2012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动力总成部

2012-2014 上海通用北盛生产基地产品工程高级经理

2014-2015 上海通用武汉生产基地产品工程高级经理

2015至今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变速器项目总工程师

 

Q
&
A

您何时入学?所学专业是什么?

我1996年9月份进入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学习,2000年毕业时,学校已经更名为武汉理工大学。我有幸在2000年考上武汉理工大学动力机械及工程专业的研究生,2003年硕士毕业。

您毕业之后就一直在泛亚技术中心工作,能简单分享一下您的工作经历吗?

我的工作经历非常简单。2003年4月加入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动力总成部,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在泛亚汽车技术中心工作。我经过将近15年的工作,经历了发动机的零部件设计到发动机全新项目的开发,其中包括国内第一款完全自主开发的1.4L排量的增压发动机。

 

大约2012年1月份,我被正式外派到上海通用北盛生产基地,作为基地的产品工程高级经理,我一直支持整车及发动机的一些新项目的投入生产。

 

2014年6月份,因为上海通用在武汉投入了一个新的生产基地,基地需要一个有一定工作经验、外派经验以及动力总成开发经验的产品工程高级经理,所以那个时候我就成为外派到武汉基地的一员,参与了武汉全新基地的建设和发展。

 

2015年我回到了上海总部,作为变速器项目总工程师,一直负责上海通用所有的变速箱及部分新能源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工作。

 

大概来说,我15年来从事了我们泛亚从整车到发动机以及变速箱开发的各个环节的相关工作。

您对如今比较热门的新能源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有何看法和见解?

新能源应该说一直很热门。1999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就号召成立PNGV,即新一代汽车合作伙伴计划。在中国,我们国家有一个“863计划”。那时候武汉理工大学作为骨干单位,承接了“863计划”里面的一个混合动力大客车的开发项目。那时我有幸加入我们吴森老师的团队,参与了整个混合动力大客车的从建模到仿真,以及样车试制和样车开发工作,应该说我对混合动力还是比较了解的。

 

真正参加工作以后,我们发现前沿的技术和现实客户的产品需求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那个时候上海通用引进开发成熟车型,来满足我们中国市场的一些特殊的要求,做了像新赛欧、别克君威、君越以及GL8等等一些比较有开创性的产品。

 

如今我们感觉好像新能源汽车特别的热门,这跟我们国家的产业现状以及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一定的关联。我们公司平时在做一些形势与政策的研判的时候,也看到了这一点。的确在现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大潮下,电池技术,尤其是电驱动的技术,在以特斯拉这种以整车为代表的企业的带领下,的确有些突破。但是客观来看,现在混合动力、纯电动以及传统内燃机的排放升级和油耗升级,都是为满足我们国家现阶段的排放法规、油耗法规和油耗积分的一些产业政策引导的解决方案。

 

目前来看,谁也不能说是具有压倒性的技术优势。所以我们现在综合来看,传统的发动机加上变速箱作为核心技术,我们要继续加大投入和研发。新能源这方面以纯电动、混合动力为主要的驱动解决方案,也是电气化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所以我们公司现在提出来“双驱联动”,即传统的动力总成加上更加高效、节能的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作为联动的,能高效达到总体最优的一个驱动系统解决方案。

 

这是我们对目前新能源比较热门的现象的分析,不一定对,但是可能我们的一些观点代表了目前部分整车厂的一些看法。大家也可以观察得到,最近我们国家的工信部、环保部、财政部针对新能源的一些政策也在做一些密集的调研和政策的调整,比如说补贴。大家知道我们过去的将近十年来,新能源汽车取得了一些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变化,主要还是靠国家的一些财政补贴才得到了高速的发展。

 

我们现在考虑的问题是,如果这些补贴都取消,北京、深圳、上海、广州这几个大城市的一些特殊的牌照政策也陆续退出,那么新能源汽车还会像今天这样迅猛发展吗?这是我们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还有没有可能有一些更好的解决方案,既能保证整车厂的盈利,又能满足国家的环保以及油耗的一些法规要求,这是作为整车厂必须要天天面对的一个问题。

 

目前据我了解,所有新生产纯电动车的公司,包括特斯拉、北汽、比亚迪秦,如果只靠卖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它是不能赚钱的,它是很快就要亏损的。所以上汽通用作为年销量将近200万辆车的公司,如果说还想保持继续盈利的趋势,我们必须要在掌握新能源和传统的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再去开辟一条新的路线,这也是我们现在正在极探索的一方面。

您能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给予在校大学生一些建议吗?

你们太客气了,我觉得说句心里话,我们之前一直号召终身学习,但是面向“新四化”的汽车开发的转型,我们现在不仅要终身学习,而且要向未来学习。回到学校我看到你们这么多年轻的面孔、新鲜的血液,我感觉我们应该多向你们学习。

 

现在在开发汽车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得到,应该说切身地感受得到,现在的汽车开发已经不是传统的汽车开发。应该说很荣幸我们经历了那个阶段。我清楚地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个时候是要“引进、吸收,再引进、再吸收”,其实还有一个词,应该说是“引进、吸收、落后,再引进、再吸收、再落后”。

 

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知道中国汽车之所以能发展那么快,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尤其是合资企业。外方跟我们中方在谈合作的时候,是全球所有车型我们可以任意选、任意造、任意卖。那时是没有办法,因为我们那个时候不具备汽车的正向开发的能力。但走到今天,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尤其是泛亚,我们能够自主正向开发全新的变速箱、全新的发动机、全新的整车以及架构,还有下一代的一些新能源车。

 

回到刚才的问题,对于年轻的汽车工程师,应该怎么样快速地掌握知识?怎么样快速地融入到工作岗位中去?作为一名过来的汽车工程师,我可以说有些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我不能保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种真理。最主要的经验其实有两条。

 

第一条就是你一定要对你整个的个人知识体系进行体系化的建设。就像我们在做公司的知识资产管理一样,你们每个人其实是你们每个人的个人知识资产的管理者。我在前段时间跟我们的一些员工分享的时候说:“你们每个人是你们自己的知识管理的总工程师,每个人都可以是总工程师。”也就是说你要对你的知识体系架构进行一个系统的思维导图的演练,要把它结构化,这是你的整个基础。

 

我们在学校的时候感觉数学、几何制图、英语等基础课学得很枯燥,说句心里话,上这种课我容易瞌睡,容易昏睡。但是这些课的确对我们的专业有很大贡献,能够使我们以后走得更加深远一点。这是一方面,就是基础要牢,这样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你这个面才有可能宽。这是第一个基本建议,即基础课程和基础技能必须要掌握。

 

上次我跟一个师弟在交流的时候,他问我新能源要不要去做,我觉得先不要说新能源,我们天天在用的Office、PPT、Word、Excel,你哪一项在一百个人里面是数一数二的,不说一千个人,就一百个同类的、同级别的人当中,你是数一数二的,这就是你的基础,这就是你一招鲜的地方。如果说我指望你每一项都比别人强太多那也不现实,你要有一两项你认为拿得出手的就是你的特长。特长是特别厉害的地方,而不是我一般在面试同学的时候,我说:“你有什么特长?”他说:“我的特长是打乒乓球。”我问他乒乓球打到什么水平,他说:“我基本上是自学的,跟同学可以打一打。”那不叫特长,那顶多算一个兴趣。所以第一点就是基础要牢。

 

第二点知识面要宽。 也就是说除了基础要牢,要打得深,还有一点就是基础面要宽。这好像是个矛盾的事情,往往很多人说我又要专、又要广,这好像有点难度,在时间上感觉好像做不到。但其实不矛盾,往往你在钻到某一项事情中的时候,你要横向地看一看。

 

比如说我们搞汽车的,你要横向看一看自动化发展到什么水平,计算机软件、硬件发展到什么水平,是否可以为未来我们搞无人驾驶汽车增加一点启发。这就是从宽和广的角度去看,在你往深的方向去钻的时候,不要忘了前后左右去看一看。

 

这跟我们开车一模一样。开车的时候你是盯着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往前去看,但是你也要看看旁边的车道和对面的车道会不会来一些意外,或者给你一些参照性。如果别人车减速,那说明前面可能是有情况,并不是别人的车技不如你。

 

这就是深和广的一个辩证法,它其实是不矛盾的,是相互依靠的。这跟我们经常讲的知行合一是一模一样的。王阳明的阳明心学早就给我们一些很好的启发,即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互为表里,是这样一个关系。

  

汽车学院微平台

更多

下载中心